资讯中心 news center

语言的准确性,是优良风格的基础。 - 亚里士多德

行业新闻 公司新闻 知识科普
您当前的位置:首页 > 资讯中心 >行业新闻
体制内秘书的文稿校对秘籍,简单又实用!
2023-11-29




校对文稿是秘书人员的经常性工作,看似简单,做好不易。今天,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些文稿校对的好经验。

校对,作为保证文稿质量的重要一环,是对写作、修改、编辑工作的补充和完善,可谓是在写作开流、修改正本、编辑清源之后的关键一步。近代以来,校对工作已经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专业和专门的学科。

校对方式主要有读校和点校。过去,在电脑普及率不高时,手写稿的读校较为常见。这时,两个校对员面对面坐着,一个人专注于字稿,另一个人则朗读校样,这就是所谓的读校。而现在,随着电脑普及,稿件多以电子形式出现,校对员大多独自一人进行点校。校对阅读与编辑审读不同,编辑审读以线性阅读为主,即一组词一个句子地阅读,重在理解意义。而校对则是以点性阅读为主,即逐字(词)逐标点地猎错,频繁停顿、回顾,着重于把握形式。对于较长的句子,校对员还需要反复阅读,以避免句式混乱或逻辑错误。

要做好校对工作,就必须严格遵守工作流程,坚持“好疑、勤查、善辨、慎断”的八字原则,以防止以下六类常见的错误。

政治性差错是最严重的错误类型,需要时刻保持高度警惕,慎之又慎,确保不让这类错误漏网。例如,在2014年11月APEC峰会在北京召开期间,某篇文章中的“21个APEC成员国国家元首和政商精英”的表述就存在严重的政治性错误。由于事前对校对人员进行了特别提醒,这一错误被及时发现并更正为“21个经济体的领导人和政商精英”。

民族方面的错误也需要特别注意。文稿中涉及民族的内容,必须认真核查,确保准确无误。例如,不了解撒尼人是彝族的一个分支,错误地称其为撒尼族,或将“摩梭人”误为“摩梭族”。此外,一些涉及少数民族的地名也容易出错,例如将“广西壮族自治区”误写为“广西省”,或“北京喇叭沟门满族乡”误写为“北京喇叭沟门满族自治乡”。

常识性和事实性错误是文稿的“致命伤”。在校对时,我们需要根据已掌握的知识和资料进行比较和辨别。例如,一篇纪念抗战胜利的文章错误地写道:“72年前的这一天,日本开始了对中国长达15年的侵略。”实际上,这里的“72年前”应为“82年前”,“长达15年”的说法也应该是“长达14年”。在处理含有时间、百分比等数字的句子时,我们需要特别小心,以便及时发现并纠正这类问题。

还有一篇文章提到:“1972年……国务卿黑格带领先遣组到达北京后……”这里,校对人员注意到了潜在的错误。经查证,1972年时的美国国务卿是罗杰斯,而黑格是在1981年才担任国务卿。因此,这一部分内容被及时更正。

引文差错在校对工作中也很常见。不管是引用领导人的讲话,还是古诗词、文言文,我们都应该进行仔细的核对,确保每一个字都准确无误。例如,有一篇文章引用了唐代诗人徐凝的《忆扬州》,但其中出现了几处错误。经过细致的核对,这些错误被纠正,确保了引文的准确性。

成语的误用也是一个需要警惕的问题。近年来,各大媒体中成语被误用的现象时有发生,这不仅影响语言的规范性,还可能导致意思上的误解。使用成语时,我们需要确保完全理解其真正含义,避免因误解而导致错误的使用。

最后,错别字和标点符号的错误也是我们需要密切关注的。这些看似小的错误,实际上对文稿的整体质量影响极大。例如,同音字和形似字是错别字中较为常见的类型。此外,标点符号的正确使用同样重要,一个逗号、一个句号放错了位置,都可能导致整句话意思的改变。

因此,在进行文稿校对时,我们不仅要有细致的观察力,还需要充分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。希望这些小贴士能帮助大家在校对工作中更加得心应手,提升文稿的整体质量。



image